第六百一十七章:三年不杀
每一个给点歌者奏乐的小乐队大概在八九人十几人之间,都有曲单目录,上面写着她们会弹奏的曲子。 士大夫们如今赶时髦,不仅仅唱曲牌,也愿意来一曲如《爱就一个字》、《沧海一声笑》、《新一剪梅》等等黄汉盗版的小调。 一般情况下唱歌最是容易让人心情愉快,士大夫们喝着酒听着同僚唱歌一个个情绪高涨,没多久几百士大夫又齐唱满江红,人人都恨不能“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黄汉被人盯上了,在卫生间被那人堵个正着,场面很尴尬。因为黄汉正在小便那人忽然就跪下磕头,导致黄汉吓了一跳转过身子,一不留神尿了那人一脸。 “对不住、对不住,你也真是的,哪有在厕所里跪下磕头的道理?好好地在花厅喝酒、唱歌多惬意,你干嘛要跟着本爵?” 都尿到人家脸上了,哪怕不是故意的,黄汉有些歉意,也责怪这个三十出头的仕子太冒失。 谁知来人根本不管脸上被尿了,也不擦拭依旧磕头不已,口中道:“东平侯,救命!” 原来是有事来求自己,黄汉只得问道:“救谁的命?别急,你起来说话。” “家父杨一鹏冤枉啊!求东平侯施以援手!” 原来这位仁兄是来自岳阳的选贡生,叫做杨帆,乃是今年春天被逮拿关进昭狱的前凤阳巡抚杨一鹏的嫡长子,他寻找机会跪求黄汉是想救父亲性命。 因为前几天有父亲的门生故吏暗中传递消息,襄城伯李守锜因为在五年前跟杨一鹏结仇,此时落井下石,他给皇帝上书,言辞凿凿杨一鹏贪腐、渎职罪该万死。 震怒的皇帝及有可能把杨一鹏斩首弃市,要杨家赶紧想办法活动。 杨帆乃是在国子监就读的选贡生,他去年就参加了“崇祯大字典”的编修,在崇祯七年状元公翰林院修撰刘理顺负责的大组做事,他还是一个部首的小组负责人,领导几个士大夫和士子。 黄汉找了一个偏僻的雅间让杨帆坐下慢慢说,吩咐顾吉祥牵着戈六本守在门口,他仔细听杨帆讲了来龙去脉后有些为难。 崇祯登基后杀位高权重的大臣如同杀鸡,在历史上杀正三品以上封疆大吏有: 辽东经略杨镐、兵部尚书王洽、辽东经略袁崇焕、右佥都御史总理蓟、辽、保定军务刘策、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耿如杞。 都御史宣府巡抚李养冲、右佥都御史登莱巡抚孙元化、右都御史顺天巡抚王应豸等等十几个,貌似其中就有凤阳巡抚兼职漕运总督杨一鹏。 黄汉要把自己从朝局之中撇清才能够实现韬光养晦的目的,此时哪能公然跳出来为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罪官求情? 见东平侯一脸为难之色,杨帆再次跪下磕头道: “侯爷,人人以为家父担任漕运总督富得流油,可是我这个嫡长子可以拿身家性命担保家父根本没有做任何出格之事。 家中的田产、财产真没多少,为了营救身陷囹圄的父亲,前天我家三弟刚刚把变卖家产的三万两银子送来了。 学生请侯爷拿上这些银票帮忙疏通关系,杨家满门一百余口都会感谢您的大恩大德。” 黄汉笑了笑,既然这个孝子肯变卖家产救父亲,一定不是个没有担当之人,于是黄汉附耳给杨帆出了一个好主意。 其实也没什么,拿圣天子刚刚下的罪己诏做文章,他让杨帆花银子雇佣人在京师散布流言,评论皇帝的罪己诏。 重点是流露出京师老百姓没见着皇帝的罪己诏有什么实质内容,纷纷议论最起码也应该大赦天下,如果不肯大赦天下,也应该施恩于天下人,三年内不判开刀问斩,全部改为斩监候。 得到黄汉这个金点子,杨帆大喜过望,又跪下磕头如捣蒜,表态杨家一百余口都会感激东平侯救命之恩,杨家兄弟子侄以后一定会报此大恩。 这一招真的很灵,由于杨帆豁出去了,暗地里雇佣了不少读书人出面公开议论朝政,没多久街谈巷议的内容真的传到了崇祯耳中。 皇帝没有大赦天下,但是真的下旨三年内不杀犯官、罪民,杨一鹏貌似保住了性命。 杨帆走了锦衣卫签事张超的门路,张超知道杨帆如今在编纂“崇祯大字典”约等于是给东平侯干活儿,给了他面子,杨一鹏在北镇抚司昭狱的日子还不算太糟。 黄汉没想到给杨帆指点了救父之路使得大明的一桩大冤案——郑鄤杖**妹案没有发生。 因为皇帝下旨三年内不杀罪人,此时下手对付仇家做不到往死里整。 郑鄤是不是好人另当别论,他肯定是东林党,而且仇视首辅大臣温体仁并且不加掩饰,最后被冠以“杖**妹”这样可笑的罪名。 而最可笑的其实不是整人和被整的人,而是崇祯皇帝,他水平太差了,看到结案奏疏居然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勃然大怒,最后把郑鄤千刀万剐了。 如今可好,温体仁做好了整死郑鄤的准备,谁知皇帝下旨三年内不杀罪人,他连忙放弃了计划引而不发。 朱大典接替杨一鹏当上了漕运总督巡抚凤阳,此人颇有能力也勇于任事,竭尽所能组织被毁了家园的数百万老百姓进行耕种,争取能够在秋天获得收成。 由于袭杀流寇重新夺回县城有功,朱大典上奏朝廷,原霍邱县训导何炳被提拔为教喻,县丞张有俊被提拔为知县,代理知县倪可大官升一级调任颍州判官。 原霍邱县知县黄日芳耍小聪明,在流寇夺城前三天、在新知县未到任的情况下把县城丢给倪可大、张有俊等等。 秋后算账免不了,他被朱大典查明真相后追责,朝廷已经逮拿黄知县进京,同时逮拿的还有弃城逃跑的教喻史士林。 颍州官吏有守土大功,还有四五千斩获,加官进爵那是板上钉钉,只不过实授一直没下来,朝廷采取维稳为主,暂时不肯调动颍州官员,指示他们再接再厉安顿好十几万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