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章 拼尽生命的一本书
经过商量,张重还是同意,如果芃芃能够干一些家务活,就给她增加吃糖的份额,比如打扫卫生之类。 “客厅的地每天只能扫一遍。”张重看着双目放光的芃芃,一句话堵住了她刷战绩的道路。 “今天我已经扫了一遍,所以不需要你扫了,如果你想做家务,可以晚上把我们洗澡之后换掉的衣服洗一洗。内衣和外衣要分开,颜色重的和颜色淡的也要分开。洗衣机上的字你认识么?不同的衣服要选择不同的模式,你知道么?” 芃芃被张重说得有些发懵。 “如果洗衣服你做不来,可以明天早上起来早一点,给我们做早饭。做早饭不难,做点稀饭,然后去小区门口买点油条和包子回来就行了。你也不用起得太早,六点钟起床就行了。”张重趁胜追击,继续说道。 “可是我没钱。” “你没钱没关系,爸爸有钱,你要是愿意的话,我把钱给你。” “我太小了,拿着钱不安全。” “这也没事,我跟老板说一下,把钱先给他,你每天早上去直接拿就行了,不用带钱。” “可是我拿不下那么多包子和油条,爷爷和奶奶吃得太多了。” “这个好办,回头我弄个小推车给你,你不用拿,放在推车里面直接推回来就行了。” 芃芃眼珠子转了转,好像也想不到什么接口,只能苦着脸说道,“爸爸,我早上起不来。” “那这么说,做早饭你是不行了?” “嗯嗯,不行的。” 张重笑着说道,“那早饭不行,可以做午饭嘛,中午就我们两个在家,我帮你把饭煮上,到时候你回来只要做两道菜就行了。爸爸不挑食,荤的素的怎么吃都可以,到时候你随便做两道菜,咱们两个能吃饱就行。做一顿午饭,给你多吃一颗糖。” …… “爸爸,我还是做作业吧。” 芃芃的作业并不多,做完之后时间还早,张重就给她把绘画的工具拿了出来,她要开始画画。 “爸爸,我们好几天都没去许老师那里了。”拿着画笔,芃芃说道。 “那还不是你,上课跟同学讲话,我要好好监督你写作业,哪有时间去上课。” “哎呀!”芃芃捂了捂脸,“爸爸,我已经知道错啦,你不要老是说嘛。” 张重翻了个白眼,“你好好听话,明天我就带你去画室。” 芃芃仰着头说道,“奶奶说可以请许老师到家里来教我画画,可以这样么?” “你不想去画室么?”张重问道。 “想啊,不过许老师如果到我们家来,我就不想了。” 芃芃的表达方式很奇怪,但是张重还是听懂了,芃芃喜欢去画室是因为她喜欢许雨涵。 “如果许老师到我们家来,那到时候刘敏雅就可以到我家来上课了,李洋洋也想学画画,我可以叫他也来么?” “这个问题你要去问许老师,我可没办法回答你。” 芃芃点头道,“嗯,那我明天去问许老师。” …… 芃芃画画,不需要张重在旁边看着,她自己可以随意发挥。 她画画很受张重影响,基本上张重那段时间说什么故事,她就画什么样的画。前些天张重说了大人国和小人国,她也就画了大人和小人。 只不过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比例她掌握不好,画出来的小人国的人大概就到正常人的腰部,跟小孩子差不多。 她之前画过小矮人,所以给小人国的人都按了胡子。 她画的大人国的图跟小人国的图其实没什么区别,大人国里面,正常人正好也到巨人的腰部。如果她不说,别人根本就分不清楚哪个是大人国,哪个是小人国。 张重看了一会,就起身回了书房。 母亲他们也从超市回来了,开学的时候小超市的生意还不错,老张干得挺来劲,高峰期一天几百块钱的收入,能让他开心好几天。 张重进了书房,在脑海中调出了《平凡的世界》,从抽到这本书到现在已经过了好些天,这些日子他都没有去看这本书,是因为看到这本书他就感觉有些沉重。 倒不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有多么沉重,甚至张重觉得这本书连悲剧都算不上,虽然结局有些不太好,但是这本书所表现出来的温情力量十足。 结局让人惋惜,但是却感觉不到悲壮,这一点从书名“平凡的世界”就可以看得出来,这是属于一群平凡人的故事。 当然了,每个人看书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是悲剧也是正常的。 在张重的印象中,最让人压抑的应该是《变形记》这类,其次是应该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这类,再次才是《活着》这类。 悲剧的内核在于人心,在《平凡的世界》中,主角们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作品中间处处都展现了温暖的亲情和友情,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孙玉厚一家,孙玉厚本人勤劳朴素,忍辱负重,儿子和女儿各个自强自立,善解人意,乐于助人。 除了亲情,还能处处见到美好的同窗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乡邻之情。 还有爱情,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的爱情,有一种柏拉图式的纯美。 这么一部表达温情的小说,张重却不愿多去看它,是因为它的创造者路遥。 为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路遥拼尽了生命。 张重曾经读过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看到了路遥如何为写作而生、为写作而死的生活状态。 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是午饭过后到凌晨两三点,有时候还会延伸到四五点才睡,一天两包烟,几杯浓咖啡,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期间他咳血不止,医生告诫他必须停止写作才能延续生命,但是他没有听医生的话,手中的笔也没有放下。 有人批评路遥,如此用生命为代价完成一部作品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他完全可以延长自己的生命而同时延长创作生涯。 批评者心中更多的是惋惜,如果路遥能够缓一缓,或许读者们能读到更多好作品。 路遥去世的时候,也正是他创作生涯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