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以工代赈
朝阳褪去红色的外衣。 清晨难得的清凉被炙热的光线烘散。 朱雀门官道两侧的柳树上,一排排黑色的夏蝉趴在树梢,鸣声阵阵。 “谢殿下大恩,谢殿下。” “殿下真是在世圣王。” “……” 刘钧宣布的政令再次引起骚动。 流民们争相称颂。 抬起手压了下,刘钧道;“尔等既为本王之子民,这是本王当行之事。” 转向粥棚,他道:“既然你们都知道了,本王便不打扰你们吃粥了。” 一边说,他一边向城内走去,同时交待陪同的刘让照应好流民。 “李左傅在景阳城吗?”到了城门口,刘钧问道。 强忍着困意,刘让道:“殿下出征后李左傅便去了武平府,昨日傍晚方回,因担心打扰殿下休息,下官没有让人通报。” 刘钧点了点头,让胡为去叫李然勤政殿议事。 他解决了豪山府的流民,这流民最多的武平府现在什么状况,他需要了解,以统筹规划这批流民。 胡为得了令,先一步去叫李然。 当刘钧回到王府的时候,李然已经在勤政殿等候。 “恭贺殿下大胜而归。”见到刘钧,李然面露慈师般的笑容。 刘钧是他的学生,如今且不管这学生是不是自学成才。 总之,刘钧建功立业,他总归脸上有光。 “本王不才,承蒙左傅夸奖了。”刘钧笑道。 记忆里小靖王经常被李然鄙视,现在被恭维,他倒是挺爽的。 “哈哈哈……”李然笑了起来:“殿下谦虚了。” 沉吟了一下,他道:“下官昨日方归,在武平府已将殿下制定的政策用快马传到流民耳中,只是武平府闲余的耕地有限,静安府也差不多,估计至少还有八万的流民需要在景阳城安置。” “八万?”刘钧被唬了一跳。 他知道两府安排不下近二十万的流民,但没想到还会剩下这么多。 加上他带回来的一万余流民,这景阳城附近将有九万流民。 “景阳城有多少田能够分给流民?”刘钧对这些数据都不清楚。 现在他越来越明白王府左傅右傅职位的重要性。 也明白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要宰相。 因为无论是帝王还是他,根本不可能什么事都自己插手。 很多事情都需要咨询他们才能掌握。 “景阳城的官田多,加上抄家来的田产,总共有三十万六千五百三十二亩闲置的良田,按照景州的政策,一丁分田十亩,最多也就能安置三万余流民。”李然对各府闲置田产的数字倒背如流。 “这样的话,还有六万流民。”刘钧皱了皱眉头。 古代因为亩产太低,所以一般来说个人田分的田多。 因为按照一亩产两石粮食算,十亩地也就产粮二十石,两千多斤。 而当代一亩地基本亩产八百斤。 这还是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代,若是灾荒之年,亩产会更少。 对一家三口来说,春秋两季四千多斤的粮食便是他们全年的收入。 这些粮食要吃,还要交税,还要拿去一部分卖钱去购买农具,盐,棉纱等生活用品。 一年下来,好一点的人家能富余几百斤粮食。 那不好的便只能举债度日,家中孩子根本上不起学。 古往今来,农民的日子都是很苦的。 放之当代,若只是以种田为生,那日子也是过不下去的。 不过当代的农民可以入城打工,种地当成副业。 可古代可就没这个条件了,农民只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所以,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让他们的子女上的起学,他就必须给百姓们创造工作岗位。 “这六万人就交给本王吧。”一番深思,刘钧有了决定。 很显然,只把流民送去种地是个很愚蠢的决定,他需要这批人帮助他打造工业基础。 “殿下想要把他们安排到工坊中?”李然说道。 刘钧给了流民两条路,一条路满了,便只能走另一条路了。 刘钧点了点头,“你也清楚只靠农赋是无法维持景州上下的,唯有商贸才能给景州希望。” 若是以前,李然还会反对。 但是如今四府的支出是靠胭脂的利润支撑起来的,他就无话反驳了。 “只是苦了殿下,怕要被朝廷大臣和其他诸王嘲笑,丢了颜面。”李然叹了口气。 对这位年仅十四岁的靖王,他越来越赞赏。 这天底下有太多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人。 “总比丢了景州基业强,颜面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刘钧无所谓地摆了摆手。 搞清楚了还会抵达景阳城的流民数量,刘钧让李然回去了。 接下来的几天,果然有大量流民涌向景阳城。 一时间景阳城外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施粥的棚子连绵数百米,每日耗费的粮食上千石。 “殿下,六万人,这么养着也不是个事,一些人吃饱了没事干,寻衅滋事,这几天抓了不少人,长期以往,会出乱子的。” 朱雀门外,刘让哭丧着一张脸。 一万多人的时候,他还能接受。 现在六万多人,每天六万张嘴,府库的粮食是一车车往外拉。 身为景阳知府,他总得提出实际的问题。 李然没有说话,而是看向刘钧。 毕竟这事刘钧自己揽下来了,想必有自己的打算。 “本王没想着白养他们,而是准备以工代赈,否则只会把他们养成伸手党。”刘钧淡淡道。 “伸手党?”李然和刘让都怔了了下。 “就是喜欢伸手要,却不愿付出的一群人,哪天你要是不给了,他们还会骂你。” 刘钧简单解释了一句。 “哎呦,这个词贴切。”胡为及时送上马屁。 李然和刘让对视一眼,摇了摇头。 他们对刘钧口出别致的新词已经习惯了。 “王瑜,他们就交给你了,你不是嫌人手不够吗?现在六万流民总够了吧。”刘钧对李然身后的王瑜说道。 今天他把王瑜叫来就是为了以工代赈。 历史证明,无论是难民,灾民,只要白养着,时间久了就容易养成大爷,哪天你要是不给了。 他不会记得以前的恩情,跳起脚就骂你。 所以有聪明人发明了以工代赈,这便是让官府建设基础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 “够了,够了,太够了。”王瑜哈哈大笑。 刘钧点了点头,对姜季同道:“将以工代赈之事告知流民,若有那好逸恶劳,只想白吃白喝的,就给点盘缠,让他们自行离去,这点骨气都没有,留之无用。” 出门的时候刘钧就让姜季同准备了锣。 这时他走到人群中间,将锣敲的震天响。 ps:今晚一章,明天补回来。